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总体数量偏少,质量不够高,推动创新发展,民营企业创新热情不够高,新产品应用场景缺乏,创新资源和人才无法满足创新需求。二是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思维观念存有局限性,部分民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对自主创新工作缺乏前瞻性考虑,绝大多数处于有“制造”无“创造”的状态。三是少部分开展科技创新的民企多是被市场所逼,为了企业生存所迫才去被动的进行技术改造,高瞻远瞩、领先前沿、主动作为的较少。
(二)研发投入总体不足。一是R&D(研究开发)投入方面,从全区企业报统研发投入看,民营企业投入占比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冶建工、国际复合、三峰环境等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区研发投入的主体力量,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主要有中元、虬龙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科研人才队伍较弱,我区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微企业,自身拥有人才、专利、技术、实验设备等创新资源的条件有限,全区持有重庆英才A卡的只有42人。三是围绕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元宇宙、大数据、卫星互联网、下一代诊疗、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未来产业,开展自主科技攻关的人才、能力储备不足。
(三)创新服务平台较少。一是我区多数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尚未组建企业技术中心,高端科技创新品台少且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有研发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在薪酬、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缺失,难以保证技术研究队伍的稳定性。二是缺乏产品自主核心技术,多数民营企业生产技术及工艺的创新,是从外部购置生产设备、引进技术实现的。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建设滞后。三是“一企独大”现象较为突出,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科技创新意识。一是强化学习考察。组织民营企业家到科技创新活跃地区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考察学习,将民营企业家外出考察学习纳入人才培养范畴,分行业、分规模、分批次考察相应的民营企业和产业,通过考察学习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形成新旧动能转换新思路。二是强化对接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帮助民营企业家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家建立广泛联系,通过联系转变观念、探索企业发展方向,打开民营企业对外沟通联络的正常通道,增强科技创新内驱动力。三是强化互通有无。依托协会、商会分类建立民营企业家日常沟通平台,加强日常联系、及时推介信息、传播创新方法、开展政策解读、活跃联谊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家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持续赋能推动发展。一是坚持创新赋能。抓好科技创新主体和平台的培育与引进,继续大力培育链主企业、龙头企业,聚焦我区产业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配套行业民企协同发展。二是坚持数字赋能。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重点软件企业、智能制造资源池服务商,用足市级各类奖励资金,支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坚持绿色转型,指导帮助民营企业降低节能减排投入成本。三是坚持特色赋能。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点带链,以链带面,引领民营企业活力迸发。
(三)创新机制激活动力。一是推动万家创新。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入选高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二是促进成果转化。参考璧山模式,推广“研究院+基金+产业园”路径,建好研究院,打造绿色低碳材料、中小企业家园等专业园助力成果转化。推进与重庆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帮助民营企业引进高校智力资源,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