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三)“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创”。在“共同铸就美好家园”篇章中,充分肯定了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开发、建设富饶、美丽的家园;高度赞扬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70多年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建设国家,共同分享幸福安康的生活,共同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篇章中,展现了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勇于探索实践,在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繁荣的中华文化中包括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既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点,又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为各族人民所共创共赏共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淀与淬炼的传统美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五)“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篇章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五十六个民族继续携手开创美好未来的共同心声。只有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切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历史证明,这个领导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六)“传统工艺品与非物质文化展示区”。教育馆通过展示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包括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书籍、劳动工具、饰品、乐器、服饰等)和部分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大渡口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已达77项,包括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俗,其中15项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让师生更加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育活动深融合,充实丰富民族教育新内涵
(一)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节庆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国家公祭日、九三抗战胜利日、“九·一八事变”“11.27”“12.9”和孙中山、毛泽东等伟大人物的重要纪念日,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二)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仪式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等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民族团结教育更庄严和更具有仪式感,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